早期社會經濟蕭條,本村並未設置 學校,村民欲就學需到兩公里外的錦水國小(位在本鄉的大西村)就讀,實在不方便.地方有識知士鑑於此,即有爭取設校之議,奈因政府財政拮據,迨至民國四十八年八月七日國內發生洪水浩劫,即所稱的「八七水災」,當時愛國僑胞們聞訊,發動捐款,送來一批龐大的救災經費,熱力參與政府的救災行動,並將多餘的捐款用於推款教育普及方面.在一村一校的目標下,地方熱心教育人士耆老等,旋即組成「建校籌備委員會」,著手覓校址,向上級爭取,協調地方意見等工作.建校籌備委員會的成員為謝錦源、莊明德、黃阿郎、林細滿、羅榮草、張乾水、余榮增、李有祥、魏坤琳、陳金全、李雲明、李禮文等十二人,公推當時地方上最具號召力的謝錦源先生為主任委員.當時的徐鄉長及鄉民代表和地方士紳等多方奔走,努力爭取之下,終於定案成立。民國四十八年底,由地方人士張鑑潤先生捐獻校址著手興建,翌年六月底竣工,完成一樓六間、二樓三間之瓦頂教室及辦公,和廁所一棟而已,為全鄉獨一無二的二樓校舍,讓鄉民稱羨不已四十九年八月奉准成立,定名為僑樂國民學校。